嘉宾观点集锦 | 2023影响力国际气候创新大会:气候传播分论坛

12月21-22日,由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指导,海南影响力会展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多家机构共同主办的2023影响力国际气候创新大会在海口召开。大会以“低碳创新引领绿色未来”为主题,设置1场开幕式、1场主旨论坛、2场全体大会和“循环经济、基础设施、ESG与影响力投资、农业、能源、绿色制冷、气候传播、ESG与企业国际化发展、气候金融、生态碳汇”10场分论坛,以及“中国青年 自成气候”&“乡间青风”共创之夜等多场配套活动。

 

作为海南省在COP28结束后举办的首场聚焦气候议题的国际化会议,精彩纷呈,亮点频出。

 

 

当前,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治理已成为全球主流议题之一。开展国际化传播,讲好我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积极分享成果和经验,有助于我国在气候变化国际治理体系中塑造更好的国家形象,拥有更多话语权,并推动更广泛的公众理解、关注和参与。气候传播分论坛以“中国气候治理智慧的国际化传播”为主题,邀请到国际组织、高校学者、传媒工作者,通过专家对话、交流讨论、案例分享等形式,探讨如何在气候治理的历史机遇下,讲述“看得见”的气候变化故事,向国际社会传播我国在气候行动中的真实声音,引导更多公众参与到气候及环境保护行动中来。

 

 

Taskforce Consultancy创始人、总裁,前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双语主持人、记者邢哲铭主持分论坛以及圆桌,并在分论坛结束后和另4场平行分论坛主持人发布分论坛总结。邢哲铭表示,有很多故事、经验、方法和洞察值得与全球利益相关方深入沟通,借此分论坛邀请了行业专家分享国际传播、气候议题传播的洞察和经验。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南海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海南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王胜强调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承担了重要责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需要进一步提升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通过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推动能源转型,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南方周末编委、绿色新闻部主任曹海东先是介绍了南方周末的绿色传播六大经验:包括信息量和质量、绿色议题设置、注重故事和人物、提高媒体话语权、绿色内容产品化,以及推动公共政策制定和风险沟通。

 

 

琼台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专班专家张艳表示,低碳生活方式巨大的减排潜力,她分享学校通过开设课程和实践活动,设计个人碳排放量计算小程序、以及低碳宣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生态思想和低碳生活意识的实践。

 

 

中国日报社国内部主任记者侯黎强表示,人们需要更接地气的语言来传播气候变化,并加强跨部门合作。中国的双碳目标是短时间内实现碳中和,同时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治理转变,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橙知优德教育创始人曾月介绍了利用社区实践活动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同时分享了社区开展多种国际青少年绿色行动,并鼓励他们将活动所学应用在社区绿色实践活动中,提升青少年的生态意识和绿色行动能力。

 

 

瑞尔行为中心创始人&总经理李诗扬介绍了中国通过宣传教育、制定个人目标、提供财政补贴等手段引导公众采取气候变化行动。提出通过低碳营养饮食、减少食物浪费、购买电动汽车、减少驾驶里程、安装光伏、安装热泵、使用高效的节能空调和减少家庭固体垃圾,的气候行动可减少人均碳排放达到25%至65%。

 

 

空气侠创办人赵亮先为我们简单介绍了空气侠,并分享了两个案例,一个是在传统村落中使用能源的案例,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村落充分利用了当地窑洞的特殊地形和气候的因素,以极低成本实现了冬暖夏凉,是再生气候方面很好的案例;另一个是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应用可再生能源的案例,三个案例村落由于光伏项目的推进,面貌焕然一新。他表示我们需要尊重在地居民的能动作用和智慧,以村落居民为传播主体,原生态叙事+科学传播相结合。重视她力量!在推动气候治理的进程中,传统适应智慧与可再生能源可以共融。

 

 

在圆桌对话“气候议题的有效传播路径”中,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研究院(气候变化方向)博士,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冯人杰,SEE基金会气候变化与商业可持续高级项目经理郑晓雯,碳坊(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德敏,「不成气候」播客主理人何弦,与分论坛主席邢哲铭共同就加强国际气候变化的传播能力展开讨论交流。

 

冯人杰表示我们需要提升国际气候变化的传播能力,同时在国际议题设置方面发挥引导力。提出设立一个全球风电联盟,邀请其他伙伴国家一起参与,提升我们在风电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对外传播的能力。在南南合作领域,他指出故事的传播需要用当地语言来讲述,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后传播效果才能更好。而想把故事讲好,则需要长期在对象国进行调查,我国虽然媒体、央企和自媒体非常发达,但是气候变化国际传播的最后一公里还需要我们去做。

 

郑晓雯分享了项目人员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会考虑如何传播,甚至会留出预算来做传播,同时也会考虑整合资源做传播,项目做得好才能传播得远。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如果有项目团队和传播团队合作,可以降低对接外界利益相关方的难度,提高可信度。SEE每年都会带动更多的中国企业家参与COP,传播企业行动故事。带企业家去的目的是传播企业行动故事,让他们看到国际对气候议题的重视程度,让他们在可持续发展的路上走得更远。她指出媒体只是一个放大的过程,真正的传播是看受众群体是谁。

 

付德敏指出中小企业占据了税收、GDP、就业和企业数量的大部分,但对低碳和碳排放的认识不足,导致其缺乏主动参与的意愿,为了推动中小企业的环保转型,需要建立一个传播主体,积极传播低碳和环保理念,激发大家的市场动力,让更多人参与到其中。他分享了自己在传播碳交易、碳资产和碳标签等概念时遇到的挑战和困难,并讲述了自己如何通过讲解、分享和对接政府机构等方式进行传播的过程,虽然该过程困难重重,但仍旧坚持不懈。

 

何弦表示之所以选择做气候议题的小众播客,是因为博客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接受和喜爱,但针对大气科学领域却没有一档播客进行分享,于是通过这个媒介传播专业的精神和认知,和不断努力她的播客订阅量超过一万,并经常被首页推荐。她介绍到播客的时长更适合承载深度讨论,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在播客讨论,在做气候变化播客时,通过与嘉宾互动和分享科研相关的趣事,既满足了人们对环保的兴趣,又达到了科普的目的。

 

 

↑识别上方二维码观看大会直播回放↑

 

数据加载中...
数据加载中...

产品标题

剩余 0

购买数量
- +
确认删除?
忘记密码
微信登录

登录

请登录你的账号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立刻分享给好友

点击屏幕右上角将本页面分享给好友

知道了

授权获取定位

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