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球科技影响力投资大会气候发展论坛全体大会嘉宾观点集锦

11月30日至12月2日,由新加坡Blue Impacts Pte Ltd和海南影响力会展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海南省生态环境厅主办的2022全球科技影响力投资大会气候发展论坛在海口举办。论坛以“科技推动 加速零碳——中国气候变化的新机遇”为主题,设置一场主旨论坛和“能源、交通和基础设施、工业和制造业、建筑环境、农业和土地利用、蓝碳资源开发与利用”六场主题分论坛;以及绿色消费、气候金融科技创新、气候科技工作坊三场专题活动,同期举办“自贸港碳金融机遇”“碳市场的未来”等十余场圆桌对话以及若干场配套活动。

 

作为COP27之后国内举办的高级别气候变化会议,精彩纷呈,亮点频出(点击此处观看视频回放),以下是出席12月1日-2日全体大会的嘉宾观点回顾

 

 

12月1日,论坛开幕式及全体大会在海口召开。海南省副省长刘平治,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主任张玉军,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先后发表了致辞。(点击查看开幕式详细报道)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带来首场主旨演讲《先立后破实现“双碳”目标》。他提出2030年碳达峰之前是“立”的关键期,立的是可再生、清洁、绿色能源体系,“破”的是化石能源的使用。要统筹协调好减碳与治污,平衡好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从传统现代化转向中国式现代化;同时加强绿色创新,包括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成熟技术的全面推广,在技术层面上自立自强,跨进价值链的高端。

 

 

隆基绿能作为光伏领域代表企业参会,副总裁李文学表示,科技创新使得太阳能已经成为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最具经济性的能源,普及清洁、高效、便宜的光伏电力,对于确保人人获得可负担、可持续和可靠的清洁能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呼吁倡导全球能源公平,在能源转型的进程中,创造人人都能平等使用的清洁能源,推动宜居地球的能源变革与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在主题演讲《双碳行动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机遇与挑战》中提出,中国能够通过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市场机制融碳这“五碳并举”的方式实现碳中和目标。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俞孔坚以《治愈地球的生态之道——海南实践》为题,分享了通过基于自然和中国传统智慧的绿色、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性解决工业文明问题的方案。他提到过去十年,海口、三亚在建设生态化海绵城市上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为海南进一步建设生态岛提供了借鉴,做出了世界样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在《绿色建筑让生活更美好》报告中结合海南和全国多地的实践案例,详细阐述了气候响应型和开放型的绿色建筑新模式。他指出绿色建筑不局限于“四节一环保”,还要做到从空间到技术创新的集成,倡导回归节俭的生活理念,创造新的绿色建筑美学。

 

 

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特聘教授,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从工业的角度,提出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循环经济、绿色生活四大路径。他指出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应做到合理生产、适度消费,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海南可以从海洋塑料治理入手,带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在“净零投资以加速实现中国碳中和”圆桌对话环节,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经济学副教授,绿色金融与发展中心主任Christoph Nedopil(王珂礼)作为主持人,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发展经济学家、研究与政策组组长Violante di Canossa(阚薇澜),中国石油OGCI工作秘书处秘书长贺红旭,以及妙盈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涂鉴彧,一同就如何通过投资助力碳中和目标进行连线讨论。

 

 

阚薇澜表示UNDP与中国政府紧密合作,支持发行可持续发展债券并协助开展气候金融定量化社会影响评估工作。贺红旭以中国石油与海南省政府合作共建的气候投资基金为例,期待能利用好自贸港政策优势,实现基金的国际带动效应和金融聚集效应。涂鉴彧则从数据共享、融合及可视化的角度,给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和国家碳交易机制提供了思路。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烨在《中国道路交通绿色低碳转型之路》报告中介绍了中国城市机动化快速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演讲中他围绕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提高车辆能效、严格燃料标准级管控、鼓励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的四个主要减碳路径,分析了低碳燃料等多个技术路线的现状与机遇。

 

 

投资者气候变化联盟(IGCC)、亚洲投资者气候变化联盟(AIGCC)首席执行官Rebecca Mikula-Wright(吕贝卡·米库拉-怀特)通过视频发表《把握亚洲气候机遇》演讲,展现了在绿色低碳框架下亚太地区应对气候变化项目的无限机遇,强调了双多边对话机制在促成跨国合作中的重要性。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研究员刘竹在会上分享了其团队在实时碳监测项目上取得的最新进展。通过结合卫星、遥感的观测手段和新一代的数据归类方法,刘竹团队建立了天地空一体化的全球碳监测体系,并利用空间化手段呈现近实时碳地图,帮助决策方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开展行动措施。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海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邓意达发表了题为《双碳目标下海南的新能源机遇》的报告,建议海南利用资源和地理优势,将丰富的间歇式能源,如潮汐能、风能、太阳能用于制氢,同时配套发展高安全性高稳定性的储能系统,充分将这一清洁能源用于燃料电池或工业生产,并建设示范区向全国推广。

 

 

当日第二场圆桌对话由前亚洲开发银行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原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吕学都主持,邀请到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监管二处处长罗洋,以及中油气候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执行总监薛华共同探讨海南自贸港的“碳金融”机遇。

 

 

柴麒敏表示海南具有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和排放量小的先发优势,能够避免重复走工业化发展经济再减排的老路,而是要站在科技创新高地上建设,营造技术产业创新的氛围,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面向国际市场平台,有利于各种要素、智慧资源的集聚,将为海南产业和金融绿色发展带来更大的助推力。在讨论中,他还为海南提出了大蓝碳开发、产业园区+绿色低碳贸易发展模式、争取引入国家低碳转型基金等具体建议。

 

 

罗洋认为,海南发展碳金融的优势在于中央和省内的高度重视、应用场景丰富,以及封关运作带来的机遇,但也存在制度待健全、市场需求和服务能力待提升、场景突破所需的方法学缺失等挑战。未来金管局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帮助投资机构更便捷地匹配资金和项目,通过海南连通世界。薛华则表示OGCI昆仑气候投资基金在今年五月落地海南时,就深刻感受到自贸港金融开放的政策优势。未来期待与海南深化合作,在油气技术等方案上实现进一步商业化,发挥平台影响力,搭建国内外投资桥梁,引入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实质性气候变化行动。 

 

 

承接自贸港碳金融议题,圆桌主持人吕学都在《气候金融助力零碳中国发展》演讲中补充分享了国际国内气候投融资状况,并提出了促进气候投融资的若干建议。他表示绿色低碳产业是朝阳产业,因此不会产生资产搁浅的风险。政府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指南、标准的制定,建立国家气候业务管理和评估体系,把气候投融资纳入整个银行金融体系。企业和金融机构则要注意在技术、业务模式、融资等方面做好项目谋划。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张昕以《积极推动双碳目标下的全国碳市场建设》为题,就完善碳市场建设和充分发挥激励与约束作用,提出了夯实法律法规和数据质量,丰富交易主体、产品、方式,探索开展碳、电力和用能权交易三种市场衔接融合等建议。

 

 

当日第三场圆桌对话围绕“碳市场的未来”主题展开。主持人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副理事长,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副总裁葛兴安介绍,在“双碳”目标引领之下,中国碳市场迈出了万里长征的一步,其建设运行和所发挥的作用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张昕表示,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一年多的时间里,有几个方面的作用逐渐显现,如市场机制和配额管理的结合,初步构建碳定价机制,企业碳排放水平和碳资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全国碳市场已成为展示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孟萌表示,区域试点碳市场要继续创新探索并发挥前瞻性,为国家下一步碳市场更完善的建设做出贡献。她也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提出了三点建议:需要对市场机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理清总量关系供给,在处理细节问题上要有战略态度。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宾晖认为,碳市场是一个系统工程,现阶段应把确定好每个步骤每个阶段的目标再制定相应的制度并贯彻实施,也希望尽快将地方试点的经验上升到国家层面。在建议中他补充道,关键是制度上要进一步细化,市场要素参与的时间表要明确,企业也要重视自身碳管理体系建设,才能提升碳市场的合规性和活跃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向大会做了《把海南省建成零碳能源岛的方案建议》的报告。他认为海南具有成为我国第一个零碳省的优越条件,关键是做好零碳的新型电力系统,做到全面电气化和电力零碳化。为此要发展风电、光电装机,完善全岛充电基础设施,调动电动车的储能资源,同时以核能和生物质燃料作为补充。

 

 

隆基绿能品牌总经理,全球市场负责人霍焱在《开启光伏太瓦时代》演讲中指出,光伏行业已经正式迈入了“太瓦时代”,这对全球实现减碳目标和光伏企业发展而言,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目前光伏的经济性已经凸显,随着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新技术的突破,光伏发电的成本还将持续下降。为此光伏行业需要继续提升产业竞争力,才能推动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应用。

 

 

当日第三场圆桌对话围绕“零碳与自然向好”主题展开。百威亚太可持续发展及采购副总裁Jan Clysner(杨凯)特别提到了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减排的重要性,强调企业应向供应商传授经验,帮助确定标准,推进与消费者在ESG上的沟通和交流,实现多方共创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AECOM中国区高级副总裁、ESG可持续战略与发展负责人张祺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导向出发,提出“加减乘”三条路径和四项支持:增加碳吸收、节能减排与发挥绿色金融乘数应,并在财政、税收、金融以及采购四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

 

 

陶朗集团亚洲区公共事务副总裁常新杰从塑料行业的角度,提出做好循环经济转型需要减少碳排放、自然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泄露。供应链管理应该从价值链转向价值环,除了负责任的生产,还要延伸负责到产品使用后和包装的收集再生利用等后端,做到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连接。

 

 

德勤中国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合伙人林珏提醒制造型企业在可持续制造转型中要考虑到全球的碳贸易壁垒、投资回报率和供应链整体减排三项挑战,并从市场化激励手段、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碳资产管理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圆桌主持人,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董事,中国CSR智库副理事长吕建中总结道,商业向善是企业的社会目的。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商业向善、充满激情的事业。各方要达成共识、做出承诺、敢于引领变革、相互合作赋能,才能创造光明的绿色前景。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孙莉莉发表了题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引领绿色低碳转型》的演讲,分享了这一民间环保公益品牌多年来在房地产绿色供应链、蓝绿碳汇资源保护等环保项目上取得的成绩,并期待推动中国企业家承担更多的生态和社会责任。

 

 

澳大利亚中国工商业委员会(ACBC)净零排放工作组主席Anthony Coles(安东尼·科尔斯)在《应对气候挑战 把握中澳合作新机遇》演讲中指出了中澳两国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他期待两国互鉴互学,共同促进清洁技术创新。

 

 

12月2日的全体大会于线上举办。ClientEarth欧洲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中欧环境项目欧方主任Dimitri de Boer(龙迪)带来了《展望中国实现碳中和的雄心》的主题演讲,从国际视角回顾了中国自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所采取的举措,并就2025年后的减排路线图给出了预测和建议。

 

 

启迪之星创投总经理兼主管合伙人刘博在演讲《科技创投正当时 助力绿色科技发展》中分享了科技创投在中国的演进过程和实践案例,以及科技创投为绿色发展持续赋能的思考。通过孵化加投资的模式,创新企业能够快速成长,带动新市场的出现和价值的增长。

 

 

凤凰龙行天下董事总经理张晓文主持了全体大会最后一场圆桌对话“将突破性技术规模化”, 邀请到创投领域三位企业家针对科技这一论坛关键词,探讨如何克服低碳技术规模化过程中的难点。

 

 

Impact Hub Shanghai管理合伙人周伶怡认为,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时间、人力、物力资金都是在规模化过程中的重大挑战。因此通过建立平台,帮助初创企业进入到大企业的供应链体系之中,对于它们获得资源和市场至关重要,同时也有利于创新技术打通闭环,触达需求场景,实现大小企业共同推动解决方案落地。

 

 

青云创投合伙人卢琦着重谈到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她认为难点在于团队在规模化商业化的过程中,需要持续地链接市场并把技术规模化的生产出来,同时还要做好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因此管理团队需要在技术导向和商业导向之间取得平衡并完成更迭。

 

12月2日全体大会结束后,能源、交通、工业制造业、建筑、农业五场主题分论坛同步在线上举办,蓝碳分论坛则在线下召开。点击此处查看蓝碳分论坛嘉宾发言精彩集锦。

数据加载中...
数据加载中...

产品标题

剩余 0

购买数量
- +
确认删除?
忘记密码
微信登录

登录

请登录你的账号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立刻分享给好友

点击屏幕右上角将本页面分享给好友

知道了

授权获取定位

show